建立边界感

在我们提到的“没有自己的人”具有的所有特点中,最容易招人厌烦或愤怒的,莫过于缺少边界感了。

比如:

到了别人家里,不经允许就进别人卧室或翻别人东西;

在亲密关系里,不经对方允许,就把对方的一些隐私分享给自己的朋友,比如情史;

与朋友相处,很轻易地就给对方提供建议,比如离婚或分手;

等等。

这些都是缺少边界感的表现。

与缺少边界感的人相处,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被入侵,甚至被吞没,他们对索取的渴望也常常是没有止境的。

想要学会与他们相处的方法,包括滋养他们,我们还是先要知道他们没有边界感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。

刚出生的婴儿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是一体的,也就是没有边界的。当他饿了,无论谁把奶瓶放他嘴里,他都会吸吮,他不会在乎那是他妈妈在喂他还是陌生人在喂他。在他的意识里,他认为是他自己满足了自己,他根本不知道外面有个喂养他的人存在。

在随后的日子里,婴儿经常躺在妈妈的怀抱里,通过妈妈的怀抱,他能慢慢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妈妈的臂弯是分开的,不是一体的,他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有边界的。

并且在被喂养的过程中,当他有需要的时候,妈妈也并不能够每一次都及时满足他,比如当他想要吃奶时妈妈刚好去了卫生间。妈妈偶尔的满足上的失败,也会让他慢慢意识到,外面有一个人在满足他,不是他自己。此时,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外界是分离的,不是一体的,也就是他的心理上的边界开始慢慢形成。

不过,妈妈满足上的失败,必须是偶尔的,也就是绝大多数是满足的,只有极少时刻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疏忽,而不能是以失败为主的。不然,婴儿会体验到极大的痛苦,这时也就没有机会意识到是外面有个人在满足他的了,他会以为是自己太弱小了,不能满足自己。这样他也就不会发展出边界,而是可能会发展出对自我的理想化,也就是全能自恋,来防御内心的痛苦和弱小无助感。

拥有了心理上的边界,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在精神上和母亲有了分化,拥有了自己。

随着长大,父母不再为他做原本属于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,比如收拾玩具等,也不再替他做一些他可以做的决定,比如选择什么样的衣服,他会越来越清楚哪些是自己的物品和事情,哪些是别人的物品和事情。

父母也会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要征求别人同意,进入别人的房间要敲门,同时父母也是这样做的,父母也能够守护住自己的边界,他的边界感就会越来越清晰。

这其实就是一个人从与父母共生的关系中慢慢分化成自己的过程,也是人的成长过程。如果这个过程顺利的话,人会形成清晰的边界感,能够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,什么是别人的,既会尊重别人的边界,又会保护自己的边界。

而一旦这个过程中出现发展停滞,就会留下与妈妈共生阶段的特点,一定程度的彼此不分。又或者父母对待婴儿的方式是混乱的,同样的需求有时满足需要,有时不满足,有时又入侵,婴儿完全找不到适应环境的规律,也难以形成清晰的人际边界。

人的心理上的边界,就像是人的心灵上的皮肤,有了它之后,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不是一体的。这会让我们把自己和别人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,去尊重和关爱,也会保护我们自己免受外界的入侵。

比如有边界的人会清晰地拒绝别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,也不会向别人提出不合理要求,而边界不清晰的人,可能并不懂得拒绝,或者意识不到自己对别人提的要求并不合理。

另外,人们的边界感也并不是完全的有和没有,而是有的人没有,有的人只有一点点,有的人有一些,有的人非常清晰。

那些完全没有边界感的人,是难以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的,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帮助。我们这里介绍的,是针对有一些边界感但不太清晰的人的滋养方法,当然,这实际上也是每一个人在经营亲密关系时需要遵守的原则,无论对方是否有好的边界感。

如果一个人常常有以下表现,意味着他可能是缺少边界感的:

1.彼此不分,别人的就是自己的,或自己的就是别人的;

2.喜欢入侵别人;

3.不会保护自己,也难以拒绝别人的入侵;

4.喜欢给别人出主意、做决定;

5.无论什么事情,都打听,或都会说给别人听;

6.不经别人同意,就替别人做主或做一些事情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